财税政策应重点从三方面推动城乡统筹 |
发布日期:2008/11/3 来源: 编辑:Gary 阅读次数:2074次 |
|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强调,要在统筹城乡改革上取得重大突破,给农村发展注入新动力。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到了工业反哺农业的阶段,最终将实现城乡一体化,城乡之间居民自由流动、公共产品共享。在推进城乡统筹过程中,城乡税制统一应是重要内容。取消农业税,已向最终实现城乡税制统一迈出重要一步。未来,在实现城乡统筹上,财税政策可以在三个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第一,合理配置城乡资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我国当前的城乡资源配置格局是长期偏向城市的政策决定的。如果任由市场调节,结果只能是乡村凋敝和农村经济萧条。显然,这不是一个大部分人口仍生活在农村的国家应选择的措施。农村发展需要各种基础设施,需要有与之相对应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只有加大这方面的投入,农村发展所需要的资本、人才、技术才能真正流入。
近年来,政府在农村的投入大幅增加,但是农村无论在基础设施,还是在教育、医疗卫生、养老保障、就业机会等方面,与城市相比都有不小的差距。这种差距不仅威胁中国农业的安全,而且加深了一国之内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矛盾。政府在加大财政投入的同时,应注意财政支出结构的优化。
现在,农村教育投入更多的是对义务教育的投入,这还远远不够。职业教育和后续教育对提高农民综合素质,提高他们在劳动力市场上的竞争力非常重要。经济发展的过程必然是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过程,农业就业机会减少的过程。因此在职业教育和后续教育中应重点突出涉农教育,并与未来众多农民向城市和非农产业转移的趋势结合起来,以解决农民在职业角色转换过程中的不适应问题。
在医疗卫生上,除了进一步完善新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之外,应根据国情和农村的实际情况,进一步提高农村居民的医疗保障水平。农村居住人口相对分散,医疗条件相对较差,当前的医疗资源分布格局不利于农民就近获得优质的医疗服务。农民为了得到更好的医疗资源,往往要进城,要承担医疗费用之外的交通、住宿等其他费用。因此,在医疗资源的配置上,应考虑加快农村高水平医疗机构的建设,让农民能够就近获得高水平的医疗服务。
城市化和工业化对传统的家庭养老保障制度形成了不小冲击,未来农村养老将是一个突出问题。政府仅对“五保户”提供保障已不合时宜。农村养老院的建设以及如何为农村高龄老人,特别是子女外出的老人提供服务,都需要政府统筹解决。
此外,即使同是农村,发达地区农村和落后地区农村也有不小差距。政府对农村的投入还需要和实现区域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联系起来。
目前,农村公共服务的改善更多依靠的是地方政府。在经济相对落后地区,地方政府财力严重不足,能投入用于改善农村公共服务的资源有限。这要求中央政府按照财权、财力与事权相结合的原则,增加对落后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增强地方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
第二,理顺城乡收入分配关系。近年来,随着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和农业税的取消,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每年增长速度加快,从2003年的4.3%增长为2007年的9.5%.但与此同时,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每年增速均高于农村。城乡居民的收入比从2003年的3.23∶1扩大到2007年的3.33∶1.
农民收入相对偏低的原因很多。在人均耕地偏少的条件下,我国农业基本上没有规模经济收益,农民很难依靠农业致富。许多农民外出打工,大量收入来源于非农行业(工业和服务业)。与城市居民相比,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即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家庭消费总支出的比重)较高。2007年,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3.1%,同期城镇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为36.3%.另外,改革开放以来,虽然中国贫困人口数量大幅度下降,但农村贫困人口数量较大仍是不争的事实。按农村绝对贫困人口标准低于785元测算,2007年末农村贫困人口为1479万人;按低收入人口标准786元~1067元测算,2007年末农村低收入人口为2841万人。
社会保障制度不到位影响农民收入增长。农业收入往往只能保障农民的基本生活水平,因病致贫、因学致困的农村居民不在少数。当前土地所能承担的社会保障功能最多只是维持温饱,超越于此的社会保障,需要政府大量提供。未来农村土地流转的障碍也在于社会保障制度的缺失。如果政府能够提供相应的社会保障,能让农民得到公正的土地收益补偿,那么不仅农业规模经济优势可以得到发挥,农民的基本生活也能够得到保障,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将大幅提高。
应该特别注意的是,农民增收还取决于农民自身技能的提高。职业教育与后续教育条件的改善会增强农民在劳动力市场上的竞争力,提高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另外,创造条件,实现农业用地的流转,不仅有利于发展现代化农业,提高来自农业的收入,还可以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只有多管齐下,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才会缩小。
第三,促进农村经济稳定增长。目前,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稳定的重要因素。中国13亿人口农民占8亿,推进农村市场繁荣,扩大农村市场消费,将足以支撑未来二三十年中国经济的快速稳定增长。这需要政府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和其他公共设施投入的同时,大量开拓农村消费市场。
未来,财税政策应重点针对上述几方面工作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例如,应研究出台相关政策,对发展农村金融机构予以税收优惠,对农村鼓励性投资给予减免税优惠,对农民市场消费品经营给予减免税优惠,对农民开发项目予以财政贴息等,推动城乡税制尽快实现统一。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