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量的不达标企业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骗取税收优惠,这种现象已经引起有关部门重视。证监会已要求拟上市公司于招股书中详细披露企业高新认定的相关数据指标。然而,从证监会近期发布的拟上市公司预披露信息中,仍可窥见一些不达标的情况。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规定,企业要申请高新技术企业资质须满足六项条件,包括拥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属于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科技人员、研发人员、研发费用、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占比等。这六项指标是申请高新技术企业的必要条件,采用一票否决制。
据披露,在通过高新技术企业复审的148家创业板上市公司,以及1家首次获得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中,就有27家企业明显没有达到认定标准。这些不达标的企业是如何过关的呢?
针对《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中提到的六项必要条件,北京某律师事务所网站上一篇《深度解读高新企业认定新标准》的文章称,通过以下五个方面的调整,可以使得企业在合法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达到新标准的认定要求:调整企业营业范围和产品、服务类别;没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公司,可以通过特许权使用合同来安排;合理分拆企业目前的经营业务,使得非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不超过40%;在公司内部设立研发中心,并通过具体项目来合理地归集研发费用;经营年限不达标的企业可以通过收购并改组设立一年以上的公司获取高新技术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
而在一些中介机构和代理公司看来,只要公司注册一年以上,拥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其他几项条件不达标也可以申请成为高新技术企业。更有代理公司称,“没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也可以申请成为高新技术企业,“这六项条件都可以操作”。
北京某国际会计师事务所有限责任公司是一家去年经有关部门备案的中介机构,其工作人员表示,研发人员如果不达标,可以把其他岗位的理工科毕业员工做进研发人员中,这并不改变公司现有人力结构,公司管理和账目不发生任何变化,只是申请材料中进行更改。
北京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企业交3万元可以签约,保到公示阶段。上述工作人员甚至表示,即使没有自主知识产权也可以申请,“买相关专利或者著作权就可以了,只是费用比较高。”
为什么大量的不达标企业被“包装”成了高新技术企业?因为这里面暗藏巨大利益。
一旦认定获得高新技术企业资质,企业就可享受大幅税收优惠,这引得大批企业加入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大军中来,仅北京市去年通过高新技术企业初审和复审的企业就有3523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已然形成了一条利益产业链,附生着一大批中介机构和代理公司,也就是它们把一些不达标的公司“包装”、“操作”成高新技术企业。
从事高新代理的北京盛邦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高新技术企业申请的代理费是1.2万元至1.6万元之间,“这些钱主要是用在辅助你们完成高新的材料,装订成册,申报和高新申请过程中全程检测,再办理其他的业务需要单独收费。”
这1万多元的代理费还只是高新技术企业申请链条中的“小蛋糕”,而大头是上述工作人员所称的“其他业务”,这部分主要是高新技术企业申请过程中的审计费用,包括近3年科研费用专项审计报告、近1年高新技术产品及服务收入专项审计报告、近3年财务报表审计报告,这些审计工作一般是由中介机构来承担,审计报告的收费大体上是按资产总额的0.3%来计算。但是因为竞争激烈,中介机构在实际收费时都会有折扣,“总资产在1亿元的公司这些审计报告的费用在5万元左右。”
高新技术企业资质复审时的代理费用和专项报告审计费用与初次申请大致相同,如果按每家公司申请高新技术企业资质平均花费3万元来计算,北京市仅2011年初次申请和复审通过的高新技术企业申请费用或高达1.05亿元。北京市科委官网信息显示,经有关部门备案的北京市2011年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中介机构就有266家。
企业靠虚假材料“操作”成为高新技术企业一事,已经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不久前,全国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在京召开。科技部部长万钢在会议上表示,要进一步做好对认定管理工作的监督检查,保障政策的健康实施。领导小组也提出,下一步的工作重点应加大联合监督检查与调研的力度,加强认定管理工作的制度化建设和队伍建设,及时完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