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全球储蓄过剩”导致2008年金融危机的观点常见诸于西方媒体报端。此观点认为,新兴经济体由于储蓄率过高,向全球输出大量现金,从而对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推波助澜。不过,美国《财富》杂志网站12月2日援引近期一份研究结果对该观点予以反驳。文章称,“全球储蓄过剩”并非金融危机根源。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正值上升阶段,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National Public Radio)推出一档关于经济危机的广播节目——《美国生活》(This American Life),其中一期名为《巨型资金库》(The Giant Pool of Money)。节目称,资金过剩是此次金融危机的罪魁祸首。该观点认为,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储蓄率过高,需向国外输出大量现金,而美国高回报、低风险的房地产市场则成为投资目标。大量现金涌入,压低了利率并降低了信贷门槛,致使危险衍生品大行其道,最终酿成了金融危机。 不过,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近期发布的一份研究结果显示,本世纪始,美国只有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的房价上涨来源于国外投资。而信贷状况同样如此,美国消费者在房地产崩盘之前背负的债务中,也只有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是由于外部资金流入。 该报告作者系美国西北大学(Northwestern University)教授及美联储两位经济学家,他们将金融危机时流入美国的外部资金分成两类,其中一类就是节目中提到的“全球储蓄过剩”,而另一类是“全球银行业过剩”,即主要从欧洲国家流出,银行希望利用信贷利用的那部分钱。 文章指出,银行确实从储蓄者手中以存款的方式得到资金,但是本世纪初欧洲银行的美国贷款之所以激增,原因并非现金过剩,而可能是急功近利而忽视欧洲经济状况的银行业者。文章进一步指出,“储蓄过剩”是金融危机一方面原因,但并非根源。而且,此次金融危机66%的原因来自美国本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