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财务总监网
服务产品 联系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 1
  • 2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要闻 >> 正文
大小房企资金面分化加剧 房地产业或现并购潮
发布日期:2014/2/26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编辑:Gary 阅读次数:2609次

  “我们之前就有预判,觉得今年行业的资金面可能会收紧,但没想到资金收紧会是从年初开始。”朗诗绿色地产董事长兼总裁田明认为,杭州和常州出现个别楼盘小规模降价,和选择降价的公司的资金面并无直接关系。不过,可以看出这些公司对未来市场前景的不乐观。
   杭州最大的地产公司——绿城集团首席财务官冯征则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进一步透露,目前杭州的中小地产商已经很难获得新增贷款了。反倒是在港股有融资渠道,并且去年通过低成本发债大量融资的绿城成为很多银行开发贷的重点“抢食”现象。他表示,银行开发贷的发放开始出现了不均衡的现象。部分中小地产公司感觉融资难之时,大公司却有更多的机会融资。
  这为孕育房地产行业即将发生的大规模并购潮创造了条件。
  “在我的记忆里,2012年房地产行业的并购宗数是全行业最高的。我预计,2013年的并购宗数还会再创新高,房地产依然会是企业并购的重点。”兰德咨询总裁宋延庆表示。
  事实上,部分地产企业为了等待并购其他公司的那一刻足足等待了大半年。最明显的莫过于金地。截至去年9月30日,拥有货币资金超过180亿元的金地,在去年下半年几乎按兵不动。
  金地内部人士透露,其中根本的原因是,今年可能会出现房地产行业整体资金面的收紧。去年那些激进拿地的房企有可能因为银根的收紧,而在“退潮”后“裸泳”,届时正是并购后者的大好机会。
  去年在港股借壳上市的朗诗绿色地产也持同样的看法。田明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原来朗诗计划在去年拿地15幅,但最后只拿了其中的8幅。因为他们发现,土地市场的地价行情持续攀升,今年可能会出现资金的收紧。
  他认为,资金收紧对开发商的影响应该是一个“马太效应”,对于成本控制比较好、运行效率比较高的企业来说,仍然能在这轮资金链紧张中获得发展;但一些运营没有特色,成本控制较差的企业来说,就比较难。
  事实上,此前的地产资金面偏紧,曾给很多地产公司带来高速发展的机会。保利、SOHO、融创都曾经因为在熊市中大举并购大量地产项目而在之后的数年时间,迎来高速发展的黄金期。
  对金地、绿城和朗诗这些房企来说,他们还有一个优势:当境内的融资通道收紧时,这些企业在香港的上市公司依然有足够强大的融资能力,能为他们继续“造血”。根据克而瑞的统计,仅今年1月,就有超过20家在香港上市的地产企业通过发行票据、债券,以及申请境外的美元及港币贷款融资折合人民币350亿元的资金。相比之下,房企从境内获得的人民币贷款、信托融资以及地产私募基金却较少,总共只有80亿元。
  不平等的融资条件,给那些在境外市场拥有融资渠道的房地产公司提供了收购境内地产项目甚至地产公司的机会。
  宋延庆说,尽管目前内房股收购A股上市的部分地产公司可能性不大,但内房股公司在土地拍卖,以及项目并购上将更加具有实力。
  而为了提升公司的融资能力,让企业在整体银根收紧的环境下更有战斗力,预计今年会有更多地产公司选择登陆港股市场,通过发债或境外银行贷款融资。

 
  相关附件:
  相关文章:  
关于纳税人转让加油站房地产有关土地增值税计税收入确认问题的批复 [2017-12-02]
关于支持小微企业融资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 [2017-10-26]
关于在人口净流入的大中城市加快发展住房租赁市场的通知 [2017-07-18]
关于土地价款扣除时间等增值税征管问题的公告 [2016-12-24]
关于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增值税清算涉及企业所得税退税有关问题的公告 [2016-12-09]
关键字搜索:
更多>>
网站简介 | 网站帮助 | 服务产品 | 联系我们 | 防范电子发票重复报销软件 | 广告服务 | 法律声明 | 网站导航
中国财务总监网(www.chinacfo.net)版权所有 京ICP备17064313号
电话:010-58401437 58401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