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中国企业500强”5日发榜,大家的关注点无非在两个地方:一是中石化以逾1.46万亿元的营业收入名列榜首,二是中国企业500强的净利润(1706亿美元)首次超过了美国企业500强(989亿美元)——且一超就超出了700亿美元往上。
这第一点,咱们就不说了,因为中石化已是第五年蝉联宝座,要是不出意外,明年这冠军还是它来当。而这第二点,咱们倒要看看,落下人家那么远,是因为美国企业大踏步向后,还是因为中国企业大踏步向前,咱们“强”都强在了什么地方。
先说4月份发布的美国企业500强,当时西方媒体对其有个统一评价:史上最惨500强。无论是同比大跌84.7%的净利润;还是500强里头竟有128家亏损;无论是美国国际集团、通用汽车、福特汽车分别以993亿美元、309亿美元、147亿美元的亏损额名列亏损榜的第一、第四跟第八;还是有着158年历史的投行雷曼兄弟因破产彻底告别500强——很显然,金融风暴和经济衰退让美国企业很受伤,美国企业500强本身的“不幸”,直接给中国企业500强的“胜利”减去了几分荣光。
再来看中国企业500强,要说这一年来它们有什么脱胎换骨的质变,恐怕谁也说不上。用国资委主任李荣融的话讲,咱们的500强更像500大,大则大矣,但“高新技术企业很少、新能源企业很少、产品形成国际品牌的很少、真正意义上的跨国集团也很少”。而跟往年一样,今年的500强里传统的“重化工”企业(黑色冶金、石油和煤炭等)仍占据了最多的数量;跟往年一样,500强里近七成是国企;跟往年一样,500强前10名全是国企,包括两大石油巨头、国家电网、中国移动还有那几家大银行。
中国企业500强的“强”,并非有什么本质的东西让人眼前一亮,只是因为没有受到太多国际金融风暴的影响,而这些大企业抗风暴的“韧性”来自哪里?一些报道从侧面提供了一些真相。
前一段儿,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厉以宁领着该委员会调研组赴广州、珠海、深圳、大连、鞍山、沈阳调研,回来后他跟媒体讲述了以下两种情况:一是国企反映贷款花不完,有国企高层向厉以宁反映,“银行给国企的贷款用不了那么多,怎么办?贷了就存银行或者进股市买资产”。而与此同时,中等偏下企业很难贷到款,大批小企业只能去借高利贷。二是国企一边独享经济刺激计划带来的贷款,一边拖欠民企的钱,国企成了民企的最大欠款人,常是货到后一个季度甚至半年一年才结账,风险完全转嫁到仰仗他们订单的民企身上。
中国大企业的强未必是中国经济整体的强,中国大企业的强也未必是资源利用率的强、工作效率的强、科技创新的强、经营管理的强、拉动就业的强。它们巨额的赢利,多数跟国家政策紧紧捆绑,而赢利之后——好比多吃了饭、多长了个子,活儿可未必干得更漂亮。
500强老大——中石化半年报显示,成品油定价机制改革后,中石化利润飙升333%,净利润增至332亿元人民币。对网友们“成品油定价机制是否给中石化带来暴利、让石油巨头旱涝保收”的质疑,原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所长周大地和发改委能源所主任助理姜鑫民均表示,不存在暴利,实际上中石化仍是“最吃亏”的企业,福利待遇很低——这种说法恍惚间让人觉得,所谓定价机制,说穿了只是个安排谁“吃亏”的问题,不过在到底是谁吃了亏这事儿上一直存在争议……
记得潘石屹在回顾自个的奋斗史时曾这样讲,政策带来的财富比任何一个人努力带来的财富都多。不知这话是否适用于中国的企业500强,如果是适用,那又是好现象还是坏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