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本月初尤其是本周以来,“‘加薪潮’开始蔓延”、“外企考虑迁离珠三角、长三角”、“外企拟向越南、印度转移”之类报道在国内媒体多了起来。
读者们当还记得,大约两年前,在《劳动法》修订和《劳动合同法》颁行前后的数月间,类似报道也曾一度密集出现在国内媒体上。可结论怎样,事实早已做了回答。
作为“劳资冲突”软着落的针对性举措之一,富士康在大陆企业最近连续两次宣布为员工增加起薪,第一次平均加薪幅度为30%左右,第二次再增60%以上。查阅富士康掌门人郭台铭及富士康其他高层人士近期的公开谈话,并无证据显示富士康大幅为员工加薪系政府逼迫所致。
众所周知,富士康的绝对控股大股东鸿海精密集团是上市公司。相较于媒体虚实难辨的报道,大陆和港台十数家券商的分析师们要严谨许多,他们提供的分析报告普遍认为,加薪对富士康业绩有影响是肯定的,但没有坊间所渲染的那么可怕,最迟在明年第四季度,富士康业绩将重新企稳回升。
大陆和港台的分析师并非盲目乐观,更非有意误导投资者,他们的判断依据是:富士康虽为代工企业,但毕竟不是为衬衫,而是为中高端微电子产品代工;更何况,富士康在大陆的企业都在持续进行产品升级换代。就事论事,用工成本增加,郭台铭比大小股东们更心痛,可郭台铭近日在台湾的股东会上却豁达地向与会者强调“加薪促使我们加快转型升级”。
迄今为止,没有可信的统计数据可以支撑“加薪潮”将引发外企“逃离潮”这种耸人听闻的结论。相反,有大量事实可以确证,两者从来就不存在直接而普遍的因果关联。我们举例证之:
自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科学发展观、强调可持续发展以来,包括上海在内的东部沿海省份的大小开发区皆根据自身实际,开始有步骤地腾笼换鸟。“腾”,即综合运用法律、税收和财政补偿手段,鼓励而非限制低端制造业向外转移。“换”,即借助政策杠杆欢迎和奖励中高端制造业入驻。制造业档次提升了,工人平均薪酬随产品附加值提高十分正常。那些以成因不同的零星案例作出“加薪潮”势必引发“逃离潮”判断的人,不妨就近到本市数十个“国、市、区、县”产业园区作个哪怕走马观花的采访,看看上海各级政府是在想方设法限制外业批量外逃,还是在积极实施腾笼换鸟。
再譬如在浙江和江苏诸多产业园区,招商引资早已告别“捡进篮子都是菜”的做法,地方政府近几年越来越计较所换之鸟的含金量,是为引资先决条件。观念理念之变,只缘粗放式、低层次、高污染、高消耗的发展模式在“先发地区”已普遍走到尽头,不换鸟就难以“再持续”发展。
行文至此有必要讲点常识:任何企业都不会盲目挪窝,决定企业外迁的,决非仅仅是用工成本增高。企业是否挪窝,除用工成本,还须同时计较物流成本、上游产业及零部件配套成熟度、下游市场的就近性、栖身地的商业环境、市场秩序、法治水平、投融资条件、资金使用成本、人才集聚程度、政府服务能力等一系列复合因素,须作综合考量才会慎重作出转型升级还是维持现状,是走还是留的决策。
换言之,决定企业进退去留的根本因素是“比较优势”。若进一步把视野打开,产业跨地区、跨国界转移与全球化进程相伴相随,1980年代末以来,欧美传统制造业大举登陆中国东部沿海;自1990年代中期开始,日韩制造业大举挺进中国,而不是选择用工成本比中国大陆更低的越南、柬埔寨、泰国、印尼等国,根本原因也在此。
毋庸置疑,一线职工普遍工资过低是制约国内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坦率而言,“加薪潮”不是来得太早而是来得已太晚。至于为一线职工适度加薪如何操作,相信决策层定会多方听取意见,兼顾各方利益,分不同情况作出稳妥安排。
但有一条断可相信,“加薪潮”一旦真正来临,不可能引发外企恐慌性“逃离潮”。相反,在新的发展条件下,它将利于国内不同地区结合自身发展阶段提升制造业档次,促进经济结构尤其是出口产品结构的调整,拉动“中国制造”再上台阶。